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是老员工安全教育的最高形式。老员工具备先进的安全文化,不仅能够使自己提升安全素养、终身受益,而且能为平安校园建设和社会安全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那么,何为安全文化?它有什么特点?它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有哪些?如何建设先进的校园安全文化呢?这正是本章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节 安全文化概述
一、安全文化的内涵
安全文化属于组织文化。安全文化的首创和安全文化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最先由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 (INSAG) 在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的分析报告中作为核安全对策提出。随后, 国际原子能机构出版了《核安全文化》一书, 其中对安全文化给出了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我国将安全文化归纳为:“安全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为维护安全而创造的各类物态产品及形成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总和;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的精神、观念、行为与物态的总和;是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标准的总和;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安全文化是客观存在的, 只是对于不同性质的行业, 具有不同的内涵与特点。
大学校园安全文化是高等学校在校园安全管理实践中, 经过长期积淀, 不断总结完善形成的、由学校决策层倡导、为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的并与学校文化有机融合的安全价值观、安全理念和行为准则, 是师生员工对安全健康的意识、观念、态度、素养和能力等的综合。校园安全文化的基本要素主要是安全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 安全伦理道德, 安全管理哲学, 校园安全管理理论及方法, 校园安全规章制度等。建设校园安全文化的目的就是要利用文化从更深的层次影响师生员工的观念、道德、态度、情感和品行等, 帮助他们树立安全第一和以人为本的安全价值观, 形成关注安全、关注生命的安全理念, 提高他们的安全素质和安全修养, 加强他们的安全责任心和使命感, 最终使其行为自觉满足安全健康的要求。建设校园安全文化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就在于使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管理活动具有强有力的文化约束和支持, 实现校园安全状况的根本好转。进一步讲, 由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层次的和长期的, 在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的熏陶下, 老员工群体必将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伦理道德, 获得较好的安全防范意识与安全知识, 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个人终身受益, 当他们走向社会融入新的群体之后, 必定会将良好的安全文化带入新的群体, 影响他人, 从而为提高全社会的安全文化水平做出贡献。
二、安全文化的特点
1.安全文化的结构特点。文化结构都可以分为精神、制度、物质三个层次, 大学校园安全文化精神层是指高校的领导和师生员工共同信守的安全基本准则、信念、安全价值和标准等, 是校园安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校园安全文化精神层的形成是衡量一个学校是否形成了自己的安全文化的标志, 如一个学校从领导到师生员工的安全理念、安全伦理道德, 在思想上扎根并自觉按安全要求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 就可以说这个学校已形成了一定的安全文化。制度层是校园安全文化的中间层, 主要是指对师生员工的安全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 它主要规定了学校成员在共同的教学、管理、服务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安全行为准则。如:校园安全责任制度、检查制度、教育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物质层是校园安全文化的最表层部分, 但同时也是校园安全文化的物质基础, 是精神层 (核心层) 的载体, 它所折射出的是校园的安全理念、思想、作风和意识。如:安全设备、装置及防护器件、报警系统等等。校园安全文化的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是互为表里不可分割的整体, 精神层是制度层和物质层的思想内涵, 是校园安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制度层制约和规范着物质层和精神层的建设, 是校园安全文化的骨架, 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就无从谈起;物质层是校园安全文化的外在表现, 是精神层和制度层的物质载体, 他所表现的是校园安全文化的程度。
2.安全文化的场域特点
校园安全文化的场域体系主要指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所涵盖的空间范围。从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场域体系区分,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可以分为外部场域的安全文化和内部场域的安全文化。校园外部场域的安全文化主要是指政府部门、社会大众通过法律、政策、舆论等对校园安全工作提出的总体要求, 教育行政、员工家庭、所属社区、校园周边以及其他相关部门、机构等对校园安全工作的具体支持。校园内部场域的安全文化, 主要指校园内部承载不同功能的教学区、实验区、活动区、生活区等场域的安全文化。从学校层次来看, 可以分为高等院校、中小学校、幼儿园所等场域的安全文化。从区域环境来看, 可以分为城区学校、郊区学校、农村学校等场域的安全文化。从行业类别来看, 可以分为职业院校、普通院校、成人院校等场域的安全文化。不同场域体系的学校, 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近年来, 我国校园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外部环境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社会分配体制的渐进改革, 社会大众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利益诉求日益复杂化、贫富差距日益加大, 当前正处于各种社会矛盾凸显时期, 这些因素形成的冲击波是对校园外部场域安全文化构建的巨大挑战, 使校园所处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和易变。内部环境方面, 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学校与外部的联系更为密切, 使学校内部场域的对象体系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选择更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在此背景下, 维护和改善校园的安全, 仅从校园内部场域的诸因素着手, 已经无法有效保证校园的安全。
3.安全文化的对象特点。
校园安全文化的对象体系是指校园安全文化总是针对具体的人员群体而言的, 是对某一特定群体的衡量。从空间场域来看, 这些人员群体涵盖校内场域和校外场域。依据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对象所属的空间场域, 可以将校园安全文化的对象体系分为内部对象体系和外部对象体系。内部对象体系主要指校内场域的人员群体, 具体包括校园法人代表或决策者、各级管理人员、安全专职人员、教师、员工、职工及其他人员。外部对象体系主要指校外场域的人员群体, 主要包括员工家长、社区人员、校园周边人群等。
校园安全文化对象体系所处的场域不同, 所要求的安全文化的内涵、层次、水平也就不同。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内部对象体系的安全素质既是实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目标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手段, 也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外部对象体系的安全素质, 是实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辅助途径和辅助手段, 旨在通过外部对象体系安全素质的培养来促进内部对象体系的安全素质, 即外部对象体系的作用从根本上来说是服务于内部对象体系的, 是加强内部体系安全素质的一种途径或手段。在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不仅要充分调动内部对象体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需要高度重视外部对象体系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促进作用。由此可见, 安全不仅是一个个人问题, 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 安全的突出的社会性, 就是安全文化的本质。
三、安全文化的意义
1.安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形象为外部表现,以校园规范为活动平台,以校园精神为核心内容,为校园人所创造、所拥有、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文化。它除了高校学科、专业教育的显性特征外,还有高校形象、价值观念、校风学风等隐性功能。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它是学校全体师生集体创造的先进的、富有正能量的文化的总和。校园文化的作用,首先是促进师生员工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其次是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第三是营造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高校安全文化是“安全文化”和“校园文化”交叉组成的一种综合文化现象,它与皮园社团文化、课堂文化、寝室文化等其他文化一样都是校园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的作用和目标与校园文化是一致的,对校园文化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它与校园文化一样都是为了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情操,只是高校安全文化是为了培养员工的安全素质和安全素养,是其形成终身受益的安全价值观。高校安全文化,不仅是校园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基础之一。因为文化总是有层次特征的,作为较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总是以较低层次的文化作为基础的。如果没有校园安全文化的参与,校园文化就不全面,就缺少了色彩,在培养人、塑造人上就会缺少安全素质的培养和塑造。
2.安全文化是安全教育的最高形式
高校安全文化作为高校安全教育的隐性课程,对老员工安全价值观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功能,是高校安全教育的最高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高校安全文化具有辐射渗透性。高校安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老员工的安全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在实现高校安全教育的目的上,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手段,其中高校安全文化的熏陶是其他方法和手段不可替代的。文化具有先天的渗透性和穿透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发展,提高其文化自觉意识。大力加强高校安全文化建设,通过高校安全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在日积月累的逐步沉淀和深化中,把安全文化理念渗透并根植于老员工的思想灵魂,使其形成良好的安全价值观,并催生其安全责任感、使命感,形成“人人讲安全、人人重安全”的自觉行动,从而实现高校安全教育的目的。
(2)高校安全文化具有潜在持久性。在高校校园文化中,许多种形式的安全文化都能熏陶和培育老员工的安全价值观,不仅能对老员工的安全意识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只要其从内心真正接受了校园安全文化的影响,就会形成永久的安全价值观。而这种安全价值观,具有潜在持久性。不仅现在,而且将来都时时刻刻指导着他们的行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这种剩下的东西就是老员工在学校期间学会的学习能力、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协作能力、人文素质。当然也有老员工将来走向社会以后所必需的安全能力,这是我们从事高校安全教育的根本目的。综上所述,高校安全文化具有辐射渗透性和潜在持久性,所达到的安全教育目的是隐性的、持久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是高校安全教育的最高境界和形式。
(三)安全文化是平安校园建设的重要保障
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根本任务在于准确判断并消除安全威胁,应对和处理各类校园危机,保护师生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维护良好的校园环境。没有安全,学校各项工作也缺少了基础,公司产品工作就没有保障,教师不能正常授课,员工不能正常地接受教育。另外,在校园中,第一多是员工,第二多是教师,这是高校的两大群体。无论是公司产品工作,还是公司产品辅助和保障工作,都离不开他们。所以说,师生是平安建设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也是平安建设的最大推动者。因此,平安校园建设应当把平安建设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导人校园安全的整改过程,开展群防群治。在平安校园建设过程中使师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启示,形成一种浓厚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这种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反过来影响和熏陶师生的安全自觉性,以校园安全文化的力量保障平安校园建设。
四、安全文化的作用
大学校园是由老员工这一特殊知识群体 (他们在年龄、文化教育、经历、情趣、需要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彼此相通, 在心理上彼此沟通、相互接纳) 在一定物理区域上形成的特定人工生态环境, 老员工是大学校园的主体, 也是校园的接纳对象。从大学校园安全文化的形成来说, 一方面应将校园的物理环境和硬件建设与老员工的安全意识、理念培养结合起来, 构筑校园安全文化的物理环境。另一方面从校园文化的角度来建造校园安全文化的软环境。
具体地说, 校园安全文化是在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中有关安全的意识、理念、情操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组织形态、物理环境相互交溶而形成的综合体系, 以习惯规则、语言形式、行为方式、交流合作等外在媒体表现出来, 对老员工具有体验性、教化性和评价性的特点。就是在大学校园建立一个文明、健康、安全、开放、进步的人文环境体系, 为老员工提供一种正确的安全素质形成导向。因此, 校园安全文化的基本作用包括:
1.陶冶作用
校园安全文化是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老员工在这环境中通过“氛围”来陶冶自己, 通过校园安全文化无意识地渗透作用, 使老员工实现自己人格和灵魂的升华。校园安全文化对老员工的陶冶作用体现在安全思想的修养、安全心理素质的引导、安全情感的培育、安全规范行为的映射等方面。
2.能力作用
大学四年学习是将一个人转变为能够自立于社会, 取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这也就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人的社会化过程要经历人的一生来完成。但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生理、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学校的教育、校园安全文化的影响, 是促进老员工社会化的关键。校园安全文化将社会对安全的要求和安全对社会的影响通过各种方式作用于老员工, 促进老员工学习与社会相适应的各种安全规范、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安全生活方式, 使老员工在各方面得到协调发展, 形成老员工的综合安全能力。校园安全文化的能力作用最终体现在安全技能社会化、行为安全规范社会化、人身安全责任社会化。
3.创新作用
校园安全文化的创新作用是指校园安全文化能够孕育出新的安全思想、新的安全理念和新的安全科技成果。特别是现代高校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体制的形成, 有力促进了校园安全文化创新作用, 使校园安全文化真正成为安全文化的先导。这为培养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氛围。校园安全文化的创新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将越来越显著。